《博闻》第四期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天地» 博闻天地» 《博闻》» 《博闻》第四期»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萝尔•格雷德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杰克•绍斯塔克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这三位科学家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的,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不至于发生降解。”该研究揭开了染色体的复制过程,对进一步了解人类衰老过程、癌症以及干细胞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端粒(telomer)、端粒酶(telomerase)同衰老、癌症的关系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中人们发现“衰老者的端粒缩短”,而且在约85%的肿瘤细胞中检测到了端粒酶活性。因此对端粒及端粒酶系统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细胞衰老和恶变的机制,对抗衰老以及肿瘤的诊断、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片断,经常被比做鞋带两端防止磨损的塑料套,由富含G的核酸重复序列和许多蛋白质组成,包括Ku70、Ku80、依赖DNA的蛋白激酶和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等。功能是完成染色体末端的复制,防止染色体免遭融合、重组和降解。染色体复制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寿命,故而被称为“生命的时钟”。

  端粒酶(或端粒体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蛋白酶,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其含有引物特异识别位点,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并加到染色体末端,使端粒延长,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甚至使其永生化。端粒酶的激活或抑制会导致细胞永生化或进入分裂终止期。

  目前认为,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缺失将导致端粒缩短,这种缩短使得端粒最终成为不能被细胞识别的末端。这并不是说端粒不存在了,而是说端粒短到了一个临界长度。端粒一旦短于此长度,就可能导致染色体双链的断裂,并激活细胞自身的检验系统,从而使细胞进入M1期死亡状态。随着端粒的进一步丢失,将会发生染色体重排,双着丝粒染色体和非整倍体染色体的形成,这将导致进一步的危机产生,即M2期死亡状态。如果细胞要维持其正常分裂,那么就必须阻止端粒的进一步丢失,并激活端粒酶,细胞进行正常染色体复制。对于那些无法激活端粒酶的细胞将只能面临衰老的结果。 端粒长度的缩短可以激发细胞老化,一种可能是染色体末端端粒DNA序列的丢失释放了端粒结合转录因子,该因子或者激活了衰老诱导基因,或者灭活了细胞周期进行所必需的某些基因。另一种可能是端粒长度缩短诱导了DNA损伤反应,导致细胞周期受阻。沉默基因机制认为:染色体末端端粒长度缩短破坏了端粒周围染色质结构的完整性,导致这一区域的基因表达而诱导细胞衰老  。可见,端粒结构不仅仅是在于维持染色体长度所必需的,而且端粒的变化可引起生命状态的变化。

  根据目前的假说可以看出,衰老可能是由端粒的缩短导致,这似乎可以通过激活端粒酶来阻止。可是,一旦重新获得有活性的端粒酶,这些细胞又将成为永生化细胞,继而衍变为癌症。为了避免衰老而导致癌症,这显然不是人们激活端粒酶的初衷,那么如何能恰当、正确的发挥端粒酶在解决衰老与癌症中的作用呢?这不由得为生命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凭藉「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染色体携有遗传信息,而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保护帽」,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端粒酶在端粒受损时能够恢复其长度。不过,细胞分裂一次,由於DNA复制的原因,端粒就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染色体则易於突变而导致动脉硬化和某些癌症。

  端粒酶的活性是癌细胞的一种标志,可以作为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靶子。细胞发生癌变後,端粒酶的活动性会比正常时明显增高,使正常细胞转化成具有无限分裂能力的永生化恶性细胞。把这些端粒酶活跃的细胞摧毁,或有助治疗癌症。

  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活性被抑制,在肿瘤中被重新激活。因此,端粒酶可能参与恶性转化。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此外,了解端粒和端粒酶将使医学界对疾病的基理有更深层的理解,有助刺激新疗法的发展。 近年来陆续有研究发现,端粒和染色体等虽然与细胞老化有关,进而影响衰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生命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进程,它有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端粒仅仅是其中之一。
“这三位美国科学家的发现是有关人类衰老、癌症和干细胞等研究的谜题拼图中重要的一片”,新闻公报说,“他们的发现使我们对细胞的理解增加了新的维度,清楚地显示了疾病的机理,并将促使我们开发出潜在的新疗法”。

 


 

浏览次数:   │   责任编辑:
COPYRIGHT 2018-20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创新实验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杨凌 西农路22号 电话/传真:+86-29-87091915
网站负责人:李海华 管理员:赵璐
信息管理 │ 总访问量: │ POWERBY:107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