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二):一节课堂讨论的思考
来源:党政综合办公室    作者:李海华    发布时间:2018-07-09

  2018年5月8日上午10:00,北校区8号教学楼8711智慧教室,正在进行一堂气氛热烈的课堂讨论课。也是创新实验学院2018年春季学期发布的第三场约定课程开放观摩课。任课老师是生命学院卫亚红副教授,正在为创新实验学院16级1-2两个班级开设微生物学课程。今天的课堂讨论环节是本学期卫老师在教学计划中提前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经过前10周的课堂理论讲授,学生们对本门课程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适时安排一次课堂讨论,既是对前面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考核,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研讨式教学已经不是新提出的教学方式,这些年在教育界广泛使用,但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授课对象,要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也是老师们永远在研究的课题。

  今天的课堂组织,首先是课前的准备。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命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中外学术文献的查阅,最后归纳整理,做成精美的PPT在课堂进行汇报展示。汇报人由小组推荐。

  第一个汇报10分钟结束,随即展开了“火药味”十足的提问和质疑,大有刨根问底,不问倒汇报人不罢休的态势。课堂不需要卫老师的点名,启发,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场“酣战”之后,在卫老师的打断下,对弈结束,之后是一阵掌声,我以为同学们是送给教室里所有的人。

  最后一个环节是互评打分。每个小组都要给汇报组从选题,幻灯片,表述及回答问题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加上卫老师的评分,最后是每个小组的作业最终成绩。

  观摩完这节课之后。自己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这种小组式的学习,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强调整个团队的分工合作,共同品尝胜利的喜悦,或每个人都承担失败的苦果。只关注整个团队的绩效如何,培养了学生“个人服务于集体利益”的意识。

  团队合作,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有极个别学生提出,与搭档合作比独立完成任务更具挑战性。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领导力的培养。一个团队高效的合作,必然会有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教会学生学会领导,学会服从,也是教会学生一种社会技能。

  科学的严谨性。学术汇报不同于科普知识的介绍。卫老师从如何开始学术研究,如何查找中外学术文献,如何归纳整理,如何在汇报中完美呈现,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特别要求如实呈现参考文献,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与承认。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寄语“五四” 致敬北大中讲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因此,回归大学的本质: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教育年轻人,让他们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为学生指明正确的生活道路。在这堂课和卫老师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浏览次数:   │   责任编辑:创新实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