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 学院动态

赴香港高校考察学习的收获与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09-04-09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习借鉴香港高校加强基础教育与通识教育经验,由我院带队,教务处、理学院、人文学院、外语系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创新教育专题考察组于3月23日——27日赴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进行了为期四天的专题调研学习。四天的学习考察开阔了眼界,触动了心灵,深受启发,为搞好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加强通识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一、香港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特色

  香港高等教育亦称专上教育,是指中学修业后,任何不低于中学修业后的教育程度的专业、技术、学术性质的教育。它是整个香港教育制度下的最高层次。其学术范围非常广泛,程度亦有深浅之分,但均以专门及专业的课程(专业)为内容。主要有法定大学、法定学院、注册专上学院及职业训练局院校等,其中法定大学是指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同意及通过,再经立法会三读通过相关法例,成为一所受独立法例规管的法定大学。至现时为止,香港有九所法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便是其中在全球范围内影响较大的知名大学。

  香港的高等教育以港大的创建为起点,以科大的崛起为高峰。在这九十多年中,从英国殖民统治到香港回归港人治港,高等教育发展历经风风雨雨,现在终于走上了坦途。80年代初期,香港高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发展方向由“精英教育”趋向“大众教育”。近十年来在香港科大的带动下,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已经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地区和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整体上强化和带动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香港科大的发展、崛起和窜升,不仅为香港、台湾和内地树立了榜样,也为亚洲及世界许多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香港的高校目前正面临着2012年的彻底学制转化,即由现在的“3-1-3”(高中-大学)学制转为3-4学制,使大学本科完全四年制。与此同时,教学着相应的多个层面的教学改革。在香港,人们普遍认为港大代表着英式教育;中大有着更多中国文化的成分;而科大则是典型的美式教育。应该说,香港高等教育在近一百年发展中,不断地探索发掘、调整改革,从适应社会发展到引导社会前进,逐渐形成凝聚世界教育精髓和先进理念的香港特色。

(一)门类齐全不重复

  香港八大校中,每所院校都有自身独特的亮点和价值取向,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分工,各自扬长避短,办出具有特色的学校。如香港大学在临床医学、化学、植物和动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科大在纳米科技、电子资讯等领域走在国际前沿;中大在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讯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领域尤为突出,接近世界一流水准;理工大学及城市大学是英式研究型学院,用来培养高端人才;浸会大学及岭南大学则是推动通识教育的博雅学院型。

(二)国际化程度高

  国际化程度高是香港高等教育特色之一,主要表现在高校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生源和国际化的教学三方面。

  首先香港各大学不分种族、信仰、文化,面向世界招聘优秀教师。这些教师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他们把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带进香港各大学,并以自身高超的学术水平优秀素质从整体上提升了香港高等教育水准。如科大教师百分之百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中大95%的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港大、理大、城大等八大校情况基本如此。这样分布在香港各大学的每一名从海外名校归来的老师,都会带来他的国际联系网络,从而使得香港大学能够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有较更为密切的联系。

  第二、生源地域广泛。曾任科大副校长的林垂宙教授把学生看成是一所学校最关键的因素,他认为“为什么美国那么富强,因为它的学生来自全世界,从45亿中挑出来,而北大、清华的学生则来自中国13亿人口,也许这就是区别吧。”目前与欧美主流大学类似,香港八大校许多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及两岸三地。但根据香港政府规定,各高校外地学生比例不能超过10?,但将来这个比例一定会突破,可能会达到20?甚至25?。美国的一般公立大学这一比例为25?至35?,而向哈佛大学这样的著名私立大学绝大部分位外地生源。

  第三、香港高校与欧美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高校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究、合作办学、教师互访等活动,国际往来交流十分频繁。

  第四、香港高校重视制定与国外大学的学生交换培养计划,增加学生到国外学习的机会。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正式参与对方学校的课程,并且学分互认),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港大、科大的情况与中大的情况基本相似,3所学校每年的学生交换计划均不少于400个名额。

  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准大大高于内地,有着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从客观上看,英国对香港的百年殖民统治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影响,良好的英语教学基础,教材、学术著作、图书影像资料、实验设施等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极大促成了香港各高校与欧美大学接轨和同步;从主观上看,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在逐渐褪掉殖民色彩的同时,结合香港本地实际和中国文化传统,继续吸收欧美等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经验,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保持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

 (三)教育理念新

  首先,香港各大学十分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多元化。例如通过颇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使学生既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宽广的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知识。多元交叉的教育促使学生不断提高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

  其次,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精神素养的融合,强调大学教育的做人造士的功能和“铸人”之道。香港各大学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国外先进文化并举,培养具有东西方文化兼容,既掌握精深的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情操、通人情、懂世事,且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性、适应力和创造力,教导学生学会管理时间,自我减压和舒缓焦虑,树立自信。

 (四)提倡学术自由

香港的大学十分重视人文精神和科技成果的相互配合,提倡学术自由、表达自由、信息流通自由。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不同的声音,可以质疑及挑战权威。

 (五)及早与社会接触

  香港的大学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创造条件与成功人士结识和交流,为未来步入社会人生事业打下基础。如港大举办的高桌晚宴,科大举办卓贤汇,就是学校出钱定期举行晚宴,请学生与社会成功人士同桌共聚,一边吃喝,一边交流。

 (六)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和宿舍文化

  从学生角度看,这一点也许是与内地高校最大的不同之一。学生社团和宿舍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们课外业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们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及领导能力,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本期考察学习的关注点

  正是基于香港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对我们有着极强的参照性,我们选择了创新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改革作为关注点,并重点在香港中文大学、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三所高校进行深入学习。

  香港理工大学是一所既充满活力又拥有骄人历史的大学。理大毕业生的实用价值,更被雇主视为同侪之冠。大学在追求卓越学术水平的同时,会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富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培训、应用研究及专业顾问等服务,支持工商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理大,我们详细学习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实地考察了理大的“工业中心”,深入了解理大学生工程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管理模式,并就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双语教学等与文学院、中文与双语系进行了座谈,详尽了解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方式,同时还就同声传译、教师培训、教授来校讲学等事宜进行了商榷。

  香港科技大学被称为美式教育的典范。它正式成立于1991年。不到二十年,科大把香港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推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标志着香港在科教领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目前科大已成为一所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它由理、工、工商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四所学院组成。理、工、商学院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人文社科学院主要开办研究生课程,同时亦为本科生提供通识教育,以利全面发展。在科大,我们观看了科大简介专题片,了解了科大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并就如何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讨,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文理并重的大学,近年来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实行书院制管理在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界引发了极大地反响。我们先后走访了教务处和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就教学管理与通识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与教务处座谈交流中,考察组了解了中文大学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教学质量管理方式,大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极大地增强了我们以教师为中心,以院系为重点的教学管理意识。在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我们认真听取了中心主任张璨辉教授的介绍,详细了解了中大“大学通识教育”、“书院通识教育”、“领袖培育课程”等多形式多层次的通识教育模式和以各级委员会为主题的通识教育实施体系,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座谈会上,我们还就课程开发、师资聘任以及合作研究进行了初步的磋商。

  本次调研,是我校初次与香港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正式访问,时间较短,但调研组成员却强烈的感受到了思想冲击,极大了开阔眼界,其在通识教育、书院制度、教学管理方面对我们具有更加直接的指导性和参考性。

(一)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内地高校教育改革的旗帜

  1.香港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

  香港通识教育最初源于香港崇基学院开设“人生哲学”课程。香港中文大学后,“人生哲学”课程改为“通识教育”课程,并在学生手册中明确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其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使其处于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2002年9月,“通识教育课程检讨委员会”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向,“通识教育乃本科课程重要的一环,其旨在培养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具备思维能力和志向,以理解人类及现代社会所关心的问题。通识教育注重全人教育,而非专家培训。”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

  (1) 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

  (2)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

  (3)建立判断力及价值观

  (4)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并认识融汇发展的可能

  (5)掘终生学习的潜力。

  因此,自2004-2005年度开始,所有通识科目归纳为四个选修范围:“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及“自我与人文”。其中,“文化传承”主要从不同层面介绍中国文化的特质,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较宏观和全面的认识;“自然、科技与环境”则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科学与科技,检讨人类在大自然的角色,观察科技如何改变人生、社会与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未来的启示;“社会与文化”主要是介绍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议题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加深学生对人类社会与文化的构成和表象的理解,帮助其掌握其中的通则和多样性;“自我与人文”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之多元性,学生透过人文及相关学科,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和反省。

  目前,香港中文大学共开设校通识课程245门,其中“文化与传承”类课程21门、“自然、科技与环境”类课程47门、“社会与文化”类课程119门、“自我与人文”类课程58门。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所属的四所成员书院(1986年增创逸夫书院)都设有独立的书院通识教育课程,学校规定: 2004—2005年度及以后入学的一般本科课程学生须依所属书院规定,选修一定的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和大学通识教育学分,且在“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及“自我与人文”四个范围内最少选修1门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推行通识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香港其他高校纷纷设立通识教育课程,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对通识教育功用与价值认识的趋同,是香港高等学校一致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

  2.对内地高校的启示

  (1)清晰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课程特色。香港高校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的发展理念清晰,并且围绕办学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香港理工大学的通识课程分“中国研读”通识科目和“拓宽视野”通识科目两部分。学校规定:2004—2005年度或以后入学、攻读全日制政府资助学士学位课程或高级文凭课程的学生须修读通识课程并合格方可毕业。学位课程学生必须修读“中国研读”及“拓宽视野”两部分通识课程,共4个学分。学校推行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借此扩大同学的视野,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有敏锐的社会触觉,能对我们的国家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有最基本的认识”。香港理工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具有本身的特色,一方面与主修课程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强调应用与兴趣兼重。

  (2)规范的通识教育管理平台和顺畅的运行机制。香港高校通识教育在组织机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做法。在学术机构设置中,通识教育中心与学院平行的教学单位,承担全校的通识教育任务,负责研讨通识教育的理念,审定通识教育计划等。

  (3)刚柔并济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只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一个场景,学生思想的陶冶散落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港台高校除了强制要求学生修读一定的通识教育显性课程,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活动,开阔视野以及培养对身边事情的关注和反省。如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自建校以来,每周举办一次周会。周会的内容由周会委员会负责拟定,可以是校内外专家的专题演讲,也可以是音乐演唱,或者是同学之间的学习经验的交流、节日晚会等。

 (二)独特的书院制管理对内地高校学生管理有极强的借鉴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及亚洲惟一一所实行书院制的高等学府。他在建校之初就是由三所书院即新亚书院(1949年创建)、崇基学院(1951年创建)和联合书院(1956 年创建)联合组建。1986年7月,中大成立第四所书院逸夫书院。目前,中大拥有新亚、联合、崇基、逸夫四个书院,而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新亚书院比较看重中国文化,而逸夫书院则注重高科技素质的培养。

  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方式起源于英国,目前英国牛津大学设有三十九家书院,剑桥大学三十一家书院。书院制可以让来自不同学院(也就是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住在一起,共同学习、竞赛、娱乐和生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开拓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调整专业方向。中大的学院负责学生学科专业方面的事情,而书院则负责提供通识教育、文体娱乐设施、辅导等其他活动。书院制其实就是课堂外学习的环境,也是中大管理学生的一种形式。同一个书院的学生,他们一起住一起吃,还有很多老师也经常在跟他们一起吃晚饭或者交流。书院制是一个很融合的环境,有利于密切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外生活。

 (三)课程设置灵活,人才培养方案弹性大

  由于受欧美教育影响,在香港高校,几乎听不到专业的概念,学校开设的专业均以课程的概念涵盖。我们内地的课程在这里就是所谓的科目。由于是课程的概念,因此,无需对专业做更多的界定,他就是套更广泛的课程体系。

  在理工大学,各个专业(课程),没有一套固定的从基础到专业的课程体系而是开设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以模块成组,分别有特定的指向。如通识教育也就规定学生选够4学分,但学校却开出了4个模块,近300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另外,课程形态不局限在规定标准的大纲、教材,更多是通过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

  本科学生毕业学分比较宽松,三年学制一般为70-110学分。,其中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学分较高,而象管理和普通工程技术也就90学分以内。例如: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类学生最低毕业学分为102个,必修课程40学分,选修课程39学分,通识类课程18个学分,英语5个学分。所开课程分类清晰、课程设置新颖,实验课比重大,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应用技术课程设置为:必修48学分,通识类选修6-9个学分,专业选修27个学分。课程形式多样,必修类为课堂教学,通识类选修以议题形式组织讨论,专业选修更多的是实验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学分要求为99,基础课64学分,选修课程4-25学分,通识类课程15学分。

  因此,学生选修的空间大,自由度高,除了课程学习外,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自主创新活动、社团活动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方式。

三、几点认识与感悟

  四天的考察学习虽然时间短,未能做深层次的研讨,但感受颇深。

 (一)找准了我们改革的参照点

  我校在创新实验学院建设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定位、学院功能定位以及改革方向始终是学校上下普遍关心的问题。建院以来,我们曾分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本次又深入中山大学对“逸仙班”“博雅班”进行了调研学习。应该说,对中国内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领先性的四个大学的实验班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把握,也交流了我们创新实验班的办学思路和重要举措,得到了很大的认同。此次香港高校之行又一次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所处的位置,找到了我们推进改革的坐标和参照点,找准了我们的立足点。即:

  1.坚持改革不动摇,始终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不论是科技发展之需、社会发展之需还是学校的学科发展之需,都需要我们把体现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功能定位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改革不动摇,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个性化手段,优先培养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

  2.要重构专业与基础的关系,把学科通识教育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花气力拓展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改革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系,要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效结合起来,构建学科专业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多形态的课程体系。

  4.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把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借鉴和改善学生管理制度,推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明确了下一步的创新点

  通过对香港高校的感悟和对内地高校经验做法的理解,我们逐步清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特别对改革的突破点和难点更加清晰。

  1.模式改革是核心。即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强化通识,注重人文与科技的交融;强化实践,注重能力培养;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注重个性发展。这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性选择。

  2.把通识教育放在恰当的位置。通识教育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不论是香港高校还是内地高校通识教育都被定位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构成,是学科专业教育的一个部分。因此,对通识教育不可泛化,要在学科、专业教育的范畴内大胆切入,恰当通识和专业的关系,不可抛开专业和学科谈通识。

  3.开发新课程,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是根本。所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以课程方式进行的。不论是理论课、实践课、显课程、潜课程都需要形成适应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体系。所以要大力改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建设一批新课程,一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4.要突破资源瓶颈。我们现在改革的重点正是我们的薄弱点。不论是加强基础、强化通识都需要公共基础课程做支撑。但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之处。新课程难开,好教师不足,视野不宽,眼界不够等等都直接影响我们的改革。因此一定要敢于突破资源瓶颈,大胆借鉴先进的课程资源,积极聘请境外教师来校授课无疑是必须保证的。

 (三)教学改革关键是机制要活,要把教师放在中心地位

  一个新的模式要推进,要成功,仅仅靠优先和优惠是不够的,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教与学的积极性要等到充分的调动。在香港高校不论是与教务管理人员座谈,还是与教授座谈,听不到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抓改革”、“抓质量”,但一切都是在然进行。可以说,教学管理责任清晰,教学工作悄然有序。

  教师教学自主,一切按照教学合同进行,自主进行教学和质量检查,是香港高校教学工作的显著特点。香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严格按照聘任的条例,一丝不苟的贯彻自己的合同,履行自己的职责,自觉进行自我“教学检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北大元培班的学生得到北大最实惠的政策是“自主选择”,自主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导师,学生因选择而多修了自己想修的课程和专业,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了保证。

  正如香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所言,大学的教学管理就是制定规则,服务规则。教学、教改、上什么课,上到什么程度都由教师、都由各种教学委员会把关,这样就把教学权力交给了教授,交给了学术权。因此,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调动其自主进行教学的积极性,质量问题就有了保障。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从更宽的视野认识到香港高校与我校在师资聘任、教师培训、联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空间,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以及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共性认识。在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再次交流探讨,激发我们通过更多的渠道加强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