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析种养·蓝田调研实践团”赴蓝田县清峪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7月2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研析种养·蓝田调研实践团”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清峪村开展乡村特色产业调研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与当地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及产业从业者深入交流,系统梳理了清峪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势与现实困境,为探索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自然赋能特色产业,多元格局初具规模。实践团走访发现,清峪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培育出差异化产业:五味子种植依托当地土壤与气候条件,果实品质优良,已形成“种植+初加工”的基础链条;冷水鱼养殖凭借水质优势,品种存活率高且肉质鲜嫩,在区域市场积累了一定口碑;奶山羊、中华蜂养殖则贴合农户传统种养习惯,家家户户参与度高,形成了“小而精”的分散养殖格局。同时,部分农户已尝试应用简易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产业规范化程度持续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清峪村将特色产业与民生需求深度结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驻村工作队常以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宣传惠农政策,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形成了“村集体引导、农户参与、多方协同”的良好发展氛围。
生态约束与人口流失:发展中的双重挑战。因邻近自然保护区,产业布局、规模扩张受生态保护政策严格限制,部分有潜力的项目因环保要求难以推进;人口流失问题同样显著,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内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为主,不仅导致产业发展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支撑,也使得新技术推广、产业创新升级面临人力短板。
此外,实践团还了解到,当地正尝试在生态保护框架下探索轻量化产业路径,同时通过优化民生服务、挖掘特色资源吸引人口回流。实践团也同步掌握了村情民意与产业基础数据,为后续探索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积累了关键素材。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帮助青年学子深入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了解了产业兴村不能简单复制经验,而需立足生态本底,在政策框架下激活内生动力。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跟踪研究,为青山绿水间的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团队成员倾听养蜂人的故事
团队成员探寻冷水鱼
编辑:张 喆
审核:李向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