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山一水二分田”,它历史悠久、毗邻京津、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资源充足。它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是晋察冀军区及其三分区所在地;它也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工作、战斗并以身殉职的地方,它就是唐县——一个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政治、自然资源优势的美丽县城。
8月4日,西农大创新学院赴保定红色寻访调研团队经过二小时的车程抵达唐县,步行二十分钟到达坐落在唐县城北2公里钟鸣山下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炎热的天气和长时间的跋涉,让团队成员体会到寻找红色故事的不易,也让团队成员多了些期盼与渴望。
参观纪念馆,追忆医者情怀
高高的馆门上可见胡耀邦先生题写的“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十一个大字,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不锈钢大门经时间的冲刷依旧挺立,就像二位大夫的精神一样永不过时;友谊桥经岁月的洗礼仍然不倒,就像中加、中印的友谊一样坚不可摧。进入大门后第一个平台处建有一卧碑,卧碑上镌刻着白求恩和柯棣华的浮雕头像,下方用中英文刻有两位医生的生平简介,两人的事迹顿时激荡在脑海:白求恩1938年初为支援我国的抗日战争率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我国,他用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我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为八路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后因在医治伤员时感染中毒,于1939年在唐县黄石口村逝世;柯棣华1938年8月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我国,支援我国的抗日战争,热情为我国抗日军民服务,后因积劳成疾,于1942年在唐县葛公村病逝。
接着我们继续向前,迈上108级台阶,来到了纪念馆前。在那里,我们参观并了解了白求恩和柯隶华两位老先生,两位革命先辈一生的事迹。纪念馆中的文字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两位革命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为了共产革命,他们远赴他国,背井离乡;为了治病救人,他们奔赴前线战场,不畏生死考验。他们来到了中国,为了革命,也为了自己身为医生的职责,他们为拯救伤员献出了生命,但他们的精神却在这里永远留存。两位伟大的医生怀着崇高的反战精神和身为医生拯救伤员的责任意识不远万里帮助我国抗战,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责任意识赢得国人的赞颂,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发扬。
与游客交流,学习战士精神
我们对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进行了采访调查,参观过的游客们都表示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对两位先生不远万里援华抗战的事迹心生敬畏和佩服之情,并纷纷引用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话:“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来赞美两位革命先辈。我们还有幸采访到一位来自当地的居民,他为我们讲述了自己父亲参加战争的历史,讲述时他的脸上洋溢着骄傲、自豪的笑容。他表示每次来纪念馆参观学习,都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我们很佩服他这种时刻都不忘记学习的精神,他也鼓励我们多去一些红色景点和革命老区进行学习。
学红色文化,促进党的建设
在柯棣华先生纪念馆大厅中,我们听到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汇报人是一位党员老师。从他的描述中,队员们了解到这位老师带领了一个党员培训班走进革命老区和红色景点来学习革命文化,老师的目的是让党员深刻了解党的历史,推动党内廉洁作风建设,做一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党员。
汇报中,老师讲述了两位先生的抗战事迹,又将两位先生的精神与我党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联系,生动地阐述了当代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向两位先生学习,严于律己,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去,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富足,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现代新中国。老师的发言铿锵有力,队员们获益匪浅,感慨良多!报告结束后,我们和老师沟通了一下,以求进一步地学习,老师和蔼可亲,抽出了宝贵的时间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老师表示:“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前往红色景点、革命老区学习革命历史,现在的党员干部应该牢记党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党是怎样形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坚定跟党走的信心。通过实地学习,党员们吸取了正能量,知道自己职责之所在,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学习历史,特别是红色历史,能够让我们体会到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能给让我们知道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
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抗战医者精神,是我们青少年的重要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到学习和弘扬红色文化中去,将白求恩柯棣华精神践行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更多学生了解红色文化。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接受革命教育,追寻革命先辈足迹,继承和发扬优秀红色精神,让革命精神永驻,我们仍在路上。
队员于馆内参观学习
队员听党员老师作报告
队员与游客进行交流
队员在馆前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