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元培毕业生如是说-----在不一样的四年里成长
来源:新闻网记者         作者:黄佳丽 张婧婧        发布时间:2009-11-04

   
  “在北大元培的四年,给我最深的感觉便是自由:精神上的自由,学术上的自由,学习上的自由。”现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的2007届元培学院毕业生汪清清在结束本科阶段的学习离开燕园时,分外感激“元培”所给予自己的“自由感”。

  迄今为止,元培计划作为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走过8个年头,培养了1000多名优秀学子。从“元培计划”到“元培学院”,毕业的学生,有的在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开始自主创业。

  选择的道路虽然不同,但和汪清清一样,几乎所有的元培人穿上学士服,挥手告别本科年代的时候,都会对“元培”满怀感激。在元培生活学习的几年中,他们都慢慢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未来,四年之后都能信心十足地迎接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元培”这个对大部分人来说跨入燕园之前尚且陌生的两个字,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元培的教育模式最终培养了怎样的人?元培学院的毕业生用他们的切身经历和感受见证了选择元培对他们成长的意义。

  “一进元培,面临的是无数的选择……”

  “在元培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它给了我们不断尝试的机会……”

  “大一的时候,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好迷茫啊’…… ”

  几乎每个元培人都会有一段彷徨而迷茫的选择经历。在自由选择课程、自由选择专业的制度支持下,元培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北大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把其他专业院系同学相对固定的选课称为“配餐制”,那么元培学生吃的就是“自助餐”。如何充分利用这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如何依据兴趣和能力做好选择,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搭建知识结构,成为每个元培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元培学院05级的毕鹏同学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元培自由选课的独特优势。早早便确定政府管理作为自己专业方向的他,意识到政府管理这个方向要求学生知识涉猎广、思维方式活,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他选择了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城市规划、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广告策划、国际关系学院的政治学基础、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原理等多门不同学院的专业课程,为自己搭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也对本专业——城市管理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元培03级的周岩同学是2007年唯一被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录取的北大学生。他在元培五年的学习中,除了修完化学专业所有的必修课,也修完了物理和生命科学的全部必修课和数学的部分必修课。谈及当初的想法,他说:“这样一个计划也只有在元培自由的选课制度下才具有可行性。”正是在元培“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理念引领和自由选课、弹性学制等制度支持下,周岩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也正是凭借宽厚的学科基础,他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青睐。

  不仅是课程选择,在专业确定上,由于元培学生是经过一段大学生活的学习之后,在对各院系及专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因此能够最大可能地排除各方面的盲目因素,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确定专业。

  05级的辛悦目前已经被一家外企公司录用。回顾自己的选择经历,她感触颇深。上完了大一一年的生物课程后,她经过仔细思考,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还是文科,于是毅然转到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

  面对一个自己在知识上比较欠缺、思维模式也与原来迥异的新专业,又需要在短短的三年内学完别人四年的内容,她的压力可想而知。当被问及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她说:“当时困难和阻力是很大的,但因为确信自己最感兴趣的还是文科,明确了这个选择就一定要坚持下来。”回顾这段经历,她感到受益良多:“我觉得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意义很重大,因为这一次(转专业),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所以在我就业选择的时候,我会更坚持自己的目标,更加坚信,年轻时候要坚持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在元培学院,很多同学都是在不断的选择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比如02级的许彦之是从经济转到生命科学再转到环境科学,重拾了自己儿时的梦想;03级的汪清清在经历了生科、化学、光华等专业方向学习之后,最终确定数学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于2007年被哈佛大学录取。

  在这个过程中,元培的学生也面临着跟不上专业学习进度等种种挑战,但更多的元培人愿意去“犯错”和尝试,因而他们比起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也在自己的青年时代上了 “人生选择”的第一课。

  在不断尝试中学会主动

  有人说:“元培是‘缩小版的北大’”。在元培,我们能找到几乎所有专业方向的同学,而元培独有的“混合住宿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看待问题,互相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

  “一方面我可以了解我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应用层面的价值,比如和物理、生物、环境方向的同学交流,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会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接触不同专业的人,就会知道自己的知识架构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比如来到元培后,我认识到自己需要更宽厚的数理基础等等。”谈到不同专业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和科研方面的帮助时,05级化学方向的段文涛很是感慨。

  主动和开放,是很多其他院系的老师、同学对元培学生的评价。05级物理方向的郭超群在谈到这一点时颇有体会。由于元培在接收其他院系信息时存在一定的迟滞现象,因此很多消息要“靠自己去问”。郭超群总结出的一大法宝是“多开口问”。“元培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选择专业后,一定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去,只有我们抱着融入的态度去参与才能被认可,得到更大的发展。”他说。

  目前在《人民日报》工作的元培01级学生白真智是元培最早的一批毕业生。她经历了元培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过程,体会过元培作为本科教育改革先行者面临的种种不易。但正如元培学院刘亚平老师所言,“他们获得的成长也更大。”大学期间参加“挑战主持人”拿过冠军,又在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担任过实习主持人,白真智对自己的评价是:“我从不羞于推荐自己,对自己有很清楚的认识,可以以最快的方式让别人了解自己。”
这又与元培独特的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元培的学生最终会进入不同的专业进行学习,所以我们很难在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也无法依赖“水涨船高”的模式等待成长,因为大家虽然在同一个集体,但是未来要选的路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集中精神关注自己,了解自己的特长、喜好并为目标努力。”回忆起这些曾经的不易与收获,人在职场的白真智充满了对元培的感激。

  在摸索中找准人生定位

  对于总是陷入眼花缭乱的选择中的元培学生来说,四年本科的成长,更像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结果总是柳暗花明。元培的老师常常都会惊喜于学生们在各种尝试后,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元培05级学生陈昌煦即将离开学校前往云南支教。谈到自己的这次选择,他坦言:“很想到祖国边疆,到基层去看一看,也许会过得苦,但对自己人生观的改变却会是实实在在的。面对偏远地区的学生,我们到那儿去,就是传递一种信念,树立一种榜样,北大的学生,元培的学生,就是应该‘仰望苍穹,胸怀丘壑,脚踏实地’。”

  本科四年,给陈昌煦记忆最深的是参加元培学院的一个对外交流项目“李韶计划”。“李韶计划的核心思想就是回报和感恩,在接触和考察社会的过程中,开阔眼界、认识社会、学会感恩,尤其对于青年学子来说,肩负着社会责任,我们不是回报个人,而是回报社会。”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陈昌煦选择了一条艰苦而有意义的“回报”道路,而这样的人生理念,也必然会影响他今后更多的人生选择。

  03级的南星是通过化学竞赛保送至元培试验班的,入校前,他准备选择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南星发现他实际学习的东西和自己心目中的预期差距很大。在之后半年的学习中,南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新的认识,最终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哲学,在大二确定科学哲学与逻辑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这一方自由的天空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做出理性并且适合自己的选择,这种转变的经历以及对自我的清晰认识在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将是宝贵的。”他说。

  在这样一个机会涉猎各个学科的宽广平台中,南星在大学期间修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德语等多个专业的专业课,这种文理交融的学科背景为他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他在不同专业的比较与结合中对自己主修的方向有着更加深入和独特的思考。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学者,四年里,我逐步体会到,元培自由的精神对我的滋养对我的一生都是至为宝贵的。”很多元培学生都有南星的这种感受。

                      元培学生共植“元培林”

  在一次元培班毕业座谈会上,曾经有过一个小小的测试:“如果高考后可以重新选择,你会怎样?”82%的同学表示:选择元培,无怨无悔。

  问元培四年的生活和其他同学有何不一样,元培的毕业生们很难一一说清楚。对他们来说,元培更多的是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里,有灵活的制度,有丰富的资源,有众多的机会,更有一种促人前行的动力。在不一样的四年里,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成长。 



 选择:大学的第一课

 

 

浏览次数: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