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光明日报》:领风气之先的复旦通识教育
——
复旦大学是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领跑者。2005年开始推行通识教育时,复旦大学这样阐述:希望通过通识教育,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对自然和社会有更高境界的把握。
12年来的不断探索与修正,复旦逐渐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轴,以住宿书院制和导师制为辅翼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
住宿书院:通识教育的载体
2005年9月,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采用书院作为载体,所有一年级本科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在复旦学院接受1到2年的通识教育,之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在复旦学院,学生除了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修读计划,还要接受关怀教育,包括全校性的素养拓展训练、学业方法指导和大学生活导航。复旦学院的成立,是复旦大学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复旦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标志。
复旦学院,一手抓专业院系的本科教育,一手抓书院建设;通识教育,一边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一边是书院文化、书院生活。书院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师生自由互动,让学生培养独立人格、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成为通识教育氛围最浓郁的地方,以及最能感受到大学文化气息和生活魅力的地方。
同学们形象地比喻说,院系是父亲,书院是母亲。学生入校后,属性有两个。一个是在专业院系的属性,学生的专业学习在专业院系是非常完整的。另一个是书院属性,这是学生的住宿空间,包括第二课堂。一个学生所在住宿书院的学科和文化特色,并不一定要和他本身修读的专业一致,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喜好和自主选择。例如,一个可能修读自然科学大类的本科生,若是对具有人文色彩和人文背景的某个住宿书院非常感兴趣,就可以向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申请住到这个书院去,在这个书院里活动,享受里面的人文情怀。反之,一个人文学科的本科生,如果对具有技术科学特色的书院感兴趣,也可以住到那个书院去,参加那里的活动。
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主干
复旦在国内率先实行通识教育的底气在于课程。现在国内很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上还是自由选修课程的模式,这类课程在目前复旦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中依然保留着,称之为“通识选修课程”。
2005年,复旦的文理平台课程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首批5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就在这个基础上诞生。如今,复旦的通识教育课程共设有七大模块180多门,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2014年,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成立,全面启动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新一轮改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核心课程委员会主任孙向晨称其为复旦通识教育的“2.0版本”。而这个版本直指以下问题:其一,优化课程体系;其二,提升课程质量。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将180多门课组合成50余个基本课程单元,为老师们提供相对稳定的教研讨论机会,确保教学质量和授课规范;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目前,委员会还通过完善讨论课、适当增加精品通识课的学分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投入热情。
面临挑战:通识教育仍缺好课
历经十多年,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已经达成统一。但是,如何开出让学生喜爱的课程,是摆在通识教育面前的难题。孙向晨认为,通识教育的课程绝非以教为中心,它强调的是以学为中心,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究竟有没有能力调动学生全部的动力,这一点很关键。
孙向晨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与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建立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人才培养共识,并在具体操作上完成了课程、书院等方面的制度化建立;在第二阶段,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实际行动中,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在目前的第三阶段,提出了“大通识”概念,希望能够将国家在思政教育、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的教育理念融合进通识教育过程。
在他看来,复旦通识教育的最可贵之处在于,12年坚持不懈,直面出现的各种问题。他透露,复旦大学正在筹备“2+X”计划,“2”指在本科教育的前两年更加强调通识教育,“X”则指为学生们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同时,学校正在酝酿提高部分通识课的学分,由原来的2个学分提升为3个学分,鼓励和帮助学生将通识课程修好、学深。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