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创新教育研究

【转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复旦大学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

——

作者:  来源:复旦大学  发布日期:2017-09-21  浏览次数:

  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6月21日,复旦大学正式对外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也称“22条”)。校党委书记焦扬、校长许宁生、常务副校长桂永浩、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出席新闻发布会。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0年,复旦大学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体系,初显“复旦本科”品牌效应;到2025年,本科教育质量水平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彰显“复旦本科”品牌的引领效应。
  一流本科教育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复旦始终坚持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将本科教育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行动计划》源于复旦“十三五”规划和“双一流”规划,经过两年多,凝聚全校的集体智慧而成。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擘画出“双一流”建设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根据教育部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拐点正在到来。然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地改善,仍有不少高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培养机制等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面向“两个一百年”的目标,高校输送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呈现高等教育回归教学的趋势,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众多超一流大学正在重塑本科教育。

  面对时代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面向国家加快建设“双一流”的战略目标,作为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重点建设的高校,复旦大学及时对一流人才培养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可行性方案。2015年初开始系统规划,2016年开始系统地制订《行动计划》。复旦大学举全校之力,集思广益,综合研判,终于形成了具有很强实操性的《行动计划》,聚焦“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问题,拟通过系统性、制度性的整合革新,构建“2+X”本科培养体系,加强基础融通,促进多元发展,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合育人系统,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以回报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2017年5月31日,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复旦大学决定启动实施《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集中体现了“一流目标、一流品牌、一流理念”;瞄准一流人才目标,培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建“复旦本科”一流品牌;传“自信自主自律”之正道,塑一流学生;扬“教书育人”之正气,造一流教师;给一流保障,支撑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供一流学生丰富获得感,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精英领袖人才,为达至“两个一百年”目标,输送“高精尖缺”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行动计划》重在确立“复旦本科”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根据《行动计划》决议意见,复旦大学将紧紧围绕一流育人质量目标,注重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振兴中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领袖人才、行业栋梁及社会英才。

  据介绍,《行动计划》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22条内容。《行动计划》瞄准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愿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针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的各项关键环节,明确了奋斗目标,制订了一系列可实操的工作方案。“十三五”期间,复旦大学将推进一系列基于“通识教育-拔尖培养-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将构建并完善本科“2+X”培养体系,强化通识教育,实施本科“荣誉项目”,以精英教育要求完善课程体系与内涵建设,推行“学程教育计划”,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发展机会;加强书院育人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能级;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根据《行动计划》,复旦大学将有效贯通从教室到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游学、网络新媒体等六个维度的育人空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育人系统。

  学校将以老校区为承载区,将邯郸、枫林两个老校区作为本科生四年教育主要基地,以张江校区为少数专业2-4年的辅基地,熏陶、哺育本科生复旦文化基因;以修身养德中国学堂文化与现代书院环境和领先的通识教育中西先进育人文化融汇贯通为特色。

  据悉,学校计划新建信息与智能化技术实验中心、人文与自然科学实践中心等5个交叉实践创新平台,新增本科实验教学平台面积约4万平方米,新建或改造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文体活动场所5万余平方米。学校还计划新成立教学设施与资源保障中心、教学质量保障评估中心等7个机构,建立健全制度化规范化文件11份,完成100门学校牵头的和100门院系自主的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

  为确保各项改革和建设计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复旦大学已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监督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分工合作、高效执行。学校已明确《行动计划》各项方案的实施责任主体、时间表及路线图。学校将每年召开工作总结会议,汇总讨论各项工作进展,确保各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朝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构建2+X培养体系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一流人才培养为导向,学校将适当扩大招生规模,计划到2020年本科招生人数达到3500人(不含留学生)。同时,学校将新增或调整设置西班牙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气科学、能源化学、新工科等专业。此外,学校还将推进先修(AP)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复旦优质的课程资源。

  学校将构建通识与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2+X”培养体系,即在“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在本科前两年着重开展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专注基础融通;从本科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构建互相贯通的多维发展空间。

  学校将着力为学生创设更多内涵丰富、选择自由的学习发展机会。如本科生在学校提供的弹性学制范围内,自由修读各类课程,获取各类学习资源;既可以在本专业继续纵向地深入学习,修读荣誉项目课程或各类卓越培养计划,强化学术训练,实现本研贯通培养;也可以在培养方案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更多的跨学科横向学习,或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等,接受交叉融合培养,实现自由开放、多元并进的全面发展。

  为了激发本科生在学习和研究上的最大潜能,使之既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又充分接触前沿研究,并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持久的竞争力,学校将探索实施本科荣誉项目,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荣誉项目以富有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和高标准的科研实践为核心,其中,荣誉课程将设置更多大学分课程,具有明显高于普通课程的教学深度。学生完成荣誉项目培养方案的内容并达到相应标准的,经院系认定、学校审核后,学校通过授予荣誉证书、专项奖学金等形式予以表彰。学生若直升本校研究生,享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导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优惠政策。据悉,到2019年,首批参与荣誉项目的本科生将有机会获得荣誉学业证书。到2020年,争取所有院系均能开展荣誉项目教学。

  学校还将出台“学程教育计划”,鼓励学生可在主修专业之外,有系统地修读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或特设主题的系列课程,获得更多交叉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学程教育计划”课程可以是围绕专业基础课程确定的系列课程,也可以是针对某一学科交叉主题而特别设计的系列课程。学生修完某个专业或主题所规定的学程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复旦大学××专业(或主题)学程证书”。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育人系统

  着力打造从教室到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游学、网络新媒体等六个维度的融合育人空间,也是《行动计划》一大亮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书院育人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环节育人功能,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育人系统,是复旦大学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根据本科生“适应-提升-拓展”的阶段特点,学校将推出聚焦“思想引领、文化涵养、学术拓展、关爱成长、创新实践、领袖人才”的书院修身养徳六大计划。探索书院教育成绩单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国际学生书院,并推进全员导师制。根据《行动计划》,到2020年,“书院建设总体规划”将全面落实,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学生宿舍,完成各书院文化环境和公共空间的改建工作,使复旦的书院各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达到国内高校一流水平。

  复旦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建成创新创业教育链,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根据《行动计划》,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将设置“创新创意创业”专项教育课程,开设“创新创意创业大讲堂”,培养交叉型“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在平台搭建方面,学校将设立创新交叉实验室、创新实训湾、以及由学生自主创立的各式创新俱乐部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导师团,壮大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建设创新支持中心,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公共性服务。

  随着复旦大学国际化合作办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推进,学校将继续主动出击,设立多种与海外知名高校或顶尖专业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项目,试点建设海外教育中心,扩大学生海外中长期(一个学期及以上)交流规模,进一步丰富各类海外短期交流实践项目等优质资源,加大奖助支持力度,争取每年提供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人次数)达到每个年级本科生人数的一倍左右,使更多的本科生在读期间能获得一次以上的海外学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