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 学院动态

探寻作物本土化:解锁中华文明的千年密码

作者:韩玉(动医卓越2401班)  来源:教务管理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06-30  浏览次数:

  为引领师生从农业科技的独特视角,深度解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内在密码,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根基,6月26日,创新实验学院一楼多媒体教室座无虚席,“弘农大讲堂”系列讲座之“和而不同:域外引进作物的本土化”在此精彩开讲。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在农业历史与文化领域造诣深厚的朱宏斌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朱宏斌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何以中国”这一深刻命题巧妙破题,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这三个层次的社会文化,系统展开深入剖析。他指出,农耕文明宛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脉,而域外作物在本土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包容性,恰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充满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这一观点犹如一把钥匙,为师生们打开了理解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新大门。

  在“何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这一引人深思的讨论环节,朱宏斌教授从环境、制度、文化、技术等多个维度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他特别强调了我校农史研究团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石声汉、夏纬瑛等老一辈学者不辞辛劳,对古代农业典籍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整理工作,这些珍贵的学术成果为揭示作物本土化的内在规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思路。

  讲座的核心聚焦于“技术本土化”所蕴含的中国式智慧。朱宏斌教授深入阐释了农业科技文化本土化过程中“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他以小麦、石榴等域外引进作物为例,详细解析了它们从“风土适应”到“技术改造”,再到“社会接纳”与“文化濡化”的完整演变过程。小麦通过宿麦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成功适应了中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实现了在华夏大地的广泛种植;石榴经过嫁接技术的精心改良,不仅在品质上得到了提升,更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了“多子多福”这一美好寓意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为了让师生们更直观地感受作物本土化在文化领域的深远影响,讲座现场,朱宏斌教授还展示了明代徐渭的《榴实图》、岳正的《画葡萄说》等经典艺术作品。他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细致解读,阐释了作物本土化在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多个层面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有力地印证了域外作物已经深深内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次“弘农大讲堂”讲座犹如一场知识的盛宴,为创新实验学院的师生们打开了跨学科研究的全新视野。通过系统梳理作物本土化的漫长历程,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与卓越适应性,更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不仅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雨而始终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启迪。

朱宏斌.jpg

朱宏斌教授作报告“和而不同:域外引进作物的本土化”



编辑:马 川

终审:王文良